如何科学养牛以提高效益?

  养牛是一项需要系统规划和管理的工作,涉及品种选择、饲养环境、营养管理、疾病防控等多个方面。以下是详细的养殖指导,供参考:


一、前期准备

  1. 明确养殖目的

    • 肉牛(如西门塔尔、夏洛莱、利木赞):注重生长速度和肉质。
    • 奶牛(如荷斯坦、娟珊牛):关注产奶量和乳脂率。
    • 役用牛(部分地区仍用于农耕):需兼顾耐力和体力。
  2. 场地建设

    • 选址:地势高燥、排水良好,远离污染源和居民区。
    • 牛舍设计
      • 空间:每头成年牛需4-6平方米,犊牛1-2平方米。
      • 通风与保温:安装通风设备,冬季注意防风(如加厚垫草、挡风帘)。
      • 功能区划分:饲槽、饮水区、休息区、运动场(每头牛10-15平方米)。

二、科学饲养管理

  1. 饲料搭配

    • 粗饲料:青贮玉米、干草(苜蓿、燕麦草)、秸秆(需氨化或微贮处理提高适口性)。
    • 精饲料:玉米(60%)、豆粕(20%)、麦麸(15%)、预混料(5%),根据生长阶段调整比例。
    • 饲喂量
      • 成年牛:每日粗饲料占体重2-3%,精饲料0.5-1%。
      • 犊牛:出生后1小时内喂初乳,3周龄开始补饲优质干草和犊牛料。
  2. 饮水管理

    • 每日提供清洁温水(冬季10-15℃),每头牛日均饮水30-50升。
  3. 分阶段管理

    • 犊牛期(0-6月):重点预防腹泻和肺炎,逐步断奶。
    • 育成期(6-18月):保证蛋白质和钙磷平衡,促进骨骼发育。
    • 繁殖期:母牛配种前体况评分控制在3分(5分制),产后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。

三、健康与疾病防控

  1. 常规防疫

    • 疫苗:口蹄疫(每年2次)、牛病毒性腹泻(BVD)、牛传染性鼻气管炎(IBR)。
    • 驱虫:春秋两季用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驱除体内外寄生虫。
  2. 常见疾病处理

    • 瘤胃臌气:紧急穿刺放气,灌服消气灵。
    • 蹄病:定期修蹄,用硫酸铜溶液浴蹄。
    • 乳房炎(奶牛):挤奶前后药浴乳头,发病时用抗生素治疗。
  3. 日常观察

    • 监测体温(正常37.5-39.5℃)、反刍情况(每日6-8次)、粪便形态(松散或带血提示疾病)。

四、繁殖管理

  1. 发情鉴定

    • 母牛发情周期21天,持续12-18小时,表现为爬跨、外阴红肿、黏液分泌。
    • 采用人工授精(冻精选择高遗传指数种公牛)或自然交配。
  2. 妊娠护理

    • 妊娠期约280天,后期增加能量饲料,避免拥挤和滑倒。
    • 产前2周转入清洁产房,备好接生工具(碘酊、毛巾、助产绳)。

五、成本与收益控制

  1. 降低成本

    • 自种牧草(如黑麦草、皇竹草)。
    • 利用农副产品(酒糟、豆腐渣)替代部分精料。
  2. 提高附加值

    • 肉牛可申请绿色食品认证,奶牛可加工酸奶、奶酪。
    • 与合作社或企业签订订单,稳定销售渠道。

六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

  1. 粪污处理

    • 建设沼气池,粪渣堆肥后还田。
    • 采用“种养结合”模式,配套种植饲草或果树。
  2. 资源循环

    • 利用牛粪养殖蚯蚓或黑水虻,转化为高蛋白饲料。

注意事项

  • 应激管理:转群、运输前后3天添加电解多维减少应激。
  • 记录档案:每头牛建立健康卡,记录生长、免疫、繁殖数据。
  • 政策支持:关注当地养殖补贴(如标准化牛舍建设补助、良种补贴)。

提示:初次养殖建议从10-20头规模起步,积累经验后再逐步扩大。定期参加农业技术培训,并咨询当地畜牧兽医站获取针对性指导。
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